2022-05-10
想象一下,既能測量你的血糖水平,也知道你是否過量飲酒,還可以在鍛煉過程中監測你的肌肉疲勞程度,所有這些都能在佩戴于皮膚上的小設備中完成。
2022-05-10
俄羅斯國立研究型大學莫斯科電子技術學院的科學家研制出一種“智能降落傘”,可將物資運送到難以到達的地區。
2022-05-10
加拿大研究人員第一次使用液晶制造了一個平面魔法窗,這種透明裝置在光線照射時會產生隱藏的圖像。
2022-05-09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基于自主加工的激光直寫波導,實現了光子偏振態的可集成固態量子存儲,存儲保真度高達99.4±0.6%,顯著推進了可集成量子存儲器在量子網絡中的應用。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通報》和《物理評論快報》上。
2022-05-09
6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陳宇翱、印娟等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次實現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兩個地面站之間的量子態遠程傳輸,向構建全球化量子信息處理和量子通信網絡邁出重要一步。
2022-05-09
國際學術期刊《焦耳》的一篇最新論文引發學界廣泛關注。研究團隊在詳細分析嫦娥五號取回的月壤(以下簡稱嫦娥五號月壤)的元素和礦物結構后,發現月壤的一些活性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他們以其為催化劑,利用人工光合成技術,借助模擬太陽光,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氫氣、甲烷、甲醇。
2022-05-08
母親節來臨之際,中國科協十屆常委會女科技工作者專委會拍攝制作主題短視頻,分別為《致敬母親》篇和《懷念母親》篇。通過孩子與從事科學研究的母親、科學家與母親之間故事的講述來展現女性心有大愛、自強不息、堅韌剛毅、智慧豁達的精神風貌和責任擔當,以此向全國廣大女科技工作者致敬,在全社會倡導追求科學、崇尚科學,激勵青少年投身科研事業,為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2022-05-08
母親節來臨之際,中國科協十屆常委會女科技工作者專委會拍攝制作主題短視頻,分別為《致敬母親》篇和《懷念母親》篇。通過孩子與從事科學研究的母親、科學家與母親之間故事的講述來展現女性心有大愛、自強不息、堅韌剛毅、智慧豁達的精神風貌和責任擔當,以此向全國廣大女科技工作者致敬,在全社會倡導追求科學、崇尚科學,激勵青少年投身科研事業,為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2022-05-07
近日,中國電子學會舉辦了“2022年科技支撐鄉村振興公益行動”科普課程工作會議。本次會議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
2022-05-07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近日,中國農學會聯合陜西省榆林市子洲縣科學技術協會等部門,組織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陜西中醫藥大學的專家學者到陜西省榆林市子洲縣淮寧灣鎮、裴家灣鎮、苗家坪鎮、三川口鎮、老君殿鎮等地開展“科技支撐鄉村振興公益行動”中國農學會送科技到子洲暨第三十屆“科技之春”——涉農產業專家現場技術指導咨詢活動。
2022-05-06
俄羅斯國立研究型技術大學MISIS、超硬和新型碳材料研究所和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合成一種基于含鈧的碳納米結構的超硬材料。
2022-05-06
據5日發表在《細胞》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一個國際研究團隊使用基于CRISPR的譜系追蹤方法,從第一次致癌突變激活開始追蹤肺癌細胞,最終記錄了迄今為止最全面的肺癌細胞進化過程,這份詳細的腫瘤病史揭示了對肺癌如何進展和轉移的新見解。
2022-05-06
記者5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張強教授等與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合作,在完成光纖雙場量子密鑰分發(TF-QKD)的同時,實現了658公里遠距離光纖傳感,定位精度達到1公里,大幅突破了傳統光纖振動傳感技術距離難以超過100公里的限制。
2022-05-05
最大淺水航道LNG運輸船具有淺水航道適航性強、裝卸貨吞吐能力強、兼容性出眾且運轉高度靈活等特色,可實現從3萬立方米小型LNG船到17.4萬立方米大型LNG船之間的液貨轉運,為客戶提供多元化的液貨物流輸配方案。
2022-05-05
5月4日中午,第二次青藏科考“巔峰使命”珠峰科考登頂第一梯隊12名隊員成功登頂,在珠峰8830米架設了全球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站。
2022-05-05
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合作者開發了一種無聚合物—粘結劑的漿液制備石墨負極的路線,可以普適地在石墨負極中構建一種新型粒徑—孔隙度雙梯度結構,大幅度提升了鋰離子電池的快充性能。
2022-05-05
立夏,拉開了夏天的序幕。孟夏之日,天地始交 萬物并秀,森林中的野生動物也開始各自忙碌。
2022-05-04
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始終在激勵一代代有志青年接續奮斗。青年科技人才也將他們的“青春夢”融入“中國夢”。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近年來,中國科協出臺一系列舉措為青年科研人才提供廣闊舞臺。愛才、育才、用才,中國科協全國學會搭起橋梁,促進青年交流引導他們前進的方向。